1.第一個晚上 我們在計程車司機的領導下到一間叫做「船」什麼來著的(不是船屋)葡式餐廳去,菜色尚算可口,偏鹹、很貴,印象中我覺得最好吃的是大蒜麵包,客人為本地客居多,照片在朋友那,我這沒有,所以沒貼。出餐廳之後,隨處亂走,走到一間甜品小店,裡頭的老闆是個老頭兒了,我們點了像木瓜爽之類的冰,還有龜苓糕、燉奶以及涼茶。記得味道很不錯,後來有在其他地方吃到燉奶,味道沒這間好,只可惜我忘了店名,印象中店附近有非常多的當舖,吃的人也多半是本地人。 回到飯店之後,我與朋友們到酒店裡的商店街晃晃,剛好看到了安德魯蛋撻,想說之後應該也沒有時間去路環吃本店,於是就在這裡嚐嚐。台灣原本有瑪珈烈蛋撻,味道與這很像,只是瑪珈烈蛋撻後來好像與肯德基合作,變成加熱即食的半成品,味道死板許多,又出來一堆奇奇怪怪的口味,早已與所謂的葡式蛋撻大異其趣。 照片裡的蛋撻看起來非常漂亮,只可惜吃了之後似乎是成品再加熱過的,仍酥,但含油感較高;也很香,上頭的焦皮並不是噴火烙出來的,是在烤製過程裡自然形成,據說真正的葡式蛋撻才能烤出自然的焦皮。我高中的時候,瑪珈烈蛋撻來台,造成民眾搶購,店外大排長龍造成交通阻塞,不久後台灣便燒起了葡式蛋撻狂潮。蛋撻店雨後春筍,一條街可以看見三四間店,烘焙坊也趕上這股潮流,整個城市都瀰漫的蛋撻味。然而蛋撻供過於求、民眾吃蛋撻吃到反胃,使這股熱潮快速退燒,原先滿街的蛋撻店、蛋撻攤紛紛倒閉,烘焙坊也不烤了,當時只覺一夕之間竟有想吃蛋撻卻沒人賣的窘境。如今葡式蛋撻在烘焙坊裡偶爾才能看得到,但上頭的焦皮多是用糖烤出來的了,焦皮無法深入蛋液之中,蛋與糖混合的焦糖香味也就不那麼深刻了;而塔皮,因缺乏冗長的桿製、冷凍、桿製、冷凍的反覆作業,層層分明層層香酥的塔皮也不復見了,多半都只像一般酥皮那樣。想吃葡式蛋撻,總會想起那段蛋撻狂潮,去烘焙坊買個假扮的葡式蛋撻吃,吃了徒惹黯然神傷。 由於到第三天,我們幾乎呈個別行動的狀態在旅遊,當中有人去了路環,吃到了本店,回來告訴我們說:「比分店好吃五倍以上,真的超好吃!」我沒有去路環,無福享用,可惜。 2.第二天 在結束了第一天的行程之後,隔天睡醒,拿著早餐卷到樓下的「藍蛙酒吧」吃早餐,右邊的鬆餅是我的早餐,看起來好像還不錯,但是 非常非常難吃 ,糕體有股噁心的怪味,那應該是過量泡打粉的味道,也因此膨脹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