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4月 10, 2011的文章

澳門飲饌:街邊小食

1.第一個晚上 我們在計程車司機的領導下到一間叫做「船」什麼來著的(不是船屋)葡式餐廳去,菜色尚算可口,偏鹹、很貴,印象中我覺得最好吃的是大蒜麵包,客人為本地客居多,照片在朋友那,我這沒有,所以沒貼。出餐廳之後,隨處亂走,走到一間甜品小店,裡頭的老闆是個老頭兒了,我們點了像木瓜爽之類的冰,還有龜苓糕、燉奶以及涼茶。記得味道很不錯,後來有在其他地方吃到燉奶,味道沒這間好,只可惜我忘了店名,印象中店附近有非常多的當舖,吃的人也多半是本地人。 回到飯店之後,我與朋友們到酒店裡的商店街晃晃,剛好看到了安德魯蛋撻,想說之後應該也沒有時間去路環吃本店,於是就在這裡嚐嚐。台灣原本有瑪珈烈蛋撻,味道與這很像,只是瑪珈烈蛋撻後來好像與肯德基合作,變成加熱即食的半成品,味道死板許多,又出來一堆奇奇怪怪的口味,早已與所謂的葡式蛋撻大異其趣。 照片裡的蛋撻看起來非常漂亮,只可惜吃了之後似乎是成品再加熱過的,仍酥,但含油感較高;也很香,上頭的焦皮並不是噴火烙出來的,是在烤製過程裡自然形成,據說真正的葡式蛋撻才能烤出自然的焦皮。我高中的時候,瑪珈烈蛋撻來台,造成民眾搶購,店外大排長龍造成交通阻塞,不久後台灣便燒起了葡式蛋撻狂潮。蛋撻店雨後春筍,一條街可以看見三四間店,烘焙坊也趕上這股潮流,整個城市都瀰漫的蛋撻味。然而蛋撻供過於求、民眾吃蛋撻吃到反胃,使這股熱潮快速退燒,原先滿街的蛋撻店、蛋撻攤紛紛倒閉,烘焙坊也不烤了,當時只覺一夕之間竟有想吃蛋撻卻沒人賣的窘境。如今葡式蛋撻在烘焙坊裡偶爾才能看得到,但上頭的焦皮多是用糖烤出來的了,焦皮無法深入蛋液之中,蛋與糖混合的焦糖香味也就不那麼深刻了;而塔皮,因缺乏冗長的桿製、冷凍、桿製、冷凍的反覆作業,層層分明層層香酥的塔皮也不復見了,多半都只像一般酥皮那樣。想吃葡式蛋撻,總會想起那段蛋撻狂潮,去烘焙坊買個假扮的葡式蛋撻吃,吃了徒惹黯然神傷。 由於到第三天,我們幾乎呈個別行動的狀態在旅遊,當中有人去了路環,吃到了本店,回來告訴我們說:「比分店好吃五倍以上,真的超好吃!」我沒有去路環,無福享用,可惜。 2.第二天 在結束了第一天的行程之後,隔天睡醒,拿著早餐卷到樓下的「藍蛙酒吧」吃早餐,右邊的鬆餅是我的早餐,看起來好像還不錯,但是 非常非常難吃 ,糕體有股噁心的怪味,那應該是過量泡打粉的味道,也因此膨脹...

澳門飲饌:利苑酒家

這次去澳門,因為是住威尼斯人酒店,考慮到上午入房後避免之後行程太過匆忙,於是中午選定了飯店裡的利苑酒家作為午餐。利苑為米其林一星餐廳,也是香港有名的餐廳,澳門為分店,但也同樣是一星。 由於威尼斯人酒店過於遼闊,儘管隨處皆有電子地圖可供查詢,我們還是繞了一段時間。 店裡裝潢尚算雅致,客人不甚多,但氣氛隱隱透出一股市井況味,應是服務生走動頻繁所致,這或許是飲茶店無法避免的形象。 坐定之後,同一般港式飲茶,先來壺熱茶。記得有三、四種可選,我們點了「壽眉」,記得有股微弱的酸,香氣不錯。用餐前本不適飲用釅茶,所以多半都砌壺淡茶,潤潤口腔肚腹。   之後我們點的餐點一一送至。實際上,每道的味道都很好,差別在於「極品」與「上品」。有些吃了齒頰留香、餘韻綿長,有些看似璀璨奪目,味道卻無法曖曖內含。 有些點心的味道似乎被味精罷實了,食材本身已有鮮味,加了味精更是鮮味逼人,不禁皺眉。像是腸粉,鮮蝦雖然脆口但不自然,鮮味甚強卻平板呆滯,不過粉漿外皮卻是柔順滑溜卻不軟爛,非常可口。燒賣與蝦餃的問題類似於腸粉,總是鮮上加鮮、錦上添花,徒增煩膩。叉燒酥外表金黃光亮,幾無瑕疵,非常漂亮,但甜味稍重,舌頭的感受遠不如眼睛受到的震撼。雖不敗絮其內,但的確失望。 但還是有非常特出的點心,像是珍珠雞,外頭以荷葉包裹糯米飯與雞肉,蒸至糯米軟爛。黏糯的米飯中有荷葉香氣,濃腴當中亦有清鮮,米鄉、肉香、醬香與荷葉香,層次感分明,非常舒服。又如蘿蔔糕,外皮酥脆、糕體綿細,口感分明,叉燒等等佐料也不會搶了蘿蔔的香味,真的很好吃。又如叉燒包,內餡的叉燒調味特別,與之後點的雙拼(燒肉與叉燒)不同,有股隱隱酒香,不過甜,搭配有麵粉香的外皮,非常美味,這道是我認為此次用餐最好的一道之一。 燒肉與叉燒雙拼。叉燒的筋絡全斷,顯然被內力震碎,吃起來柔軟有彈性,酥爛不滯口,惟味道較甜,多食頗膩。而那塊美麗得彷彿不像食物的燒肉,內外兼美。豬皮完全酥化,而肉質卻軟滑濃腴,不焦不苦,口感各自鮮明,主要是肉香甚豐,吃了不禁瞪大眼睛,有被震撼到,同為這次最優點心之一。而生炒腊味糯米飯與蒸鳳爪也還不錯,但稱不上極品。值得一提的是,糯米飯在細嚼之後,會有一股淡淡的桂圓香流出,替這道多了特別的層次,吃起來頗有趣味。鳳爪蒸得酥爛自然是好吃的,但亦無特出之處。 楊枝甘露。楊枝甘露為柚子、芒果、西...

抓周、週歲蛋糕及其他

我小外甥女(以下簡稱小儂)於四月初即將要過週歲生日。記得在二月下旬時,我想幫小儂烤個生日蛋糕,但不知道要做哪種口味的,剛好小儂的玩具有一種是塑膠水果,於是我們用抓周的方式,抓到什麼水果就做什麼口味的吧。 結果小儂抓到葡萄。 葡萄,這真的有點難倒我了,記得在許多的食譜中都沒看到關於葡萄蛋糕這一類的東西,但是既然已經抓了,再怎麼困難也還是要響噹噹地做下去,我畢竟是男子漢,也夠肥了,無法再承受食言的報應。總之,接下來是要想想做什麼。葡萄戚風?好怪.....,要做當然是有辦法,計算一下果汁、蛋、糖、麵粉的比例應該就做得出來,但是味道很難想像,再說做果汁口味的戚風,果味往往較弱,而且只吃戚風好單調。戚風夾葡萄果凍?蛋糕配果凍的感覺也很詭異,味道也不容易協調。後來決定做葡萄慕思,但是我沒有找到葡萄慕思的配方,雖然食譜上沒有關於葡萄口味的糕點或甜品,反正試試看就是了,再怎麼難吃也應該有個極限。 為了搭配葡萄慕思,我決定用巧克力戚風為蛋糕體,中間包慕思。但畢竟慕思也屬於鮮奶油製品,為了減膩,放了整顆的葡萄與草莓丁。蛋糕外頭用巧克力甘那許混合的鮮奶油包覆,用葡萄、草莓與薄荷葉做簡單的裝飾。後來搞了好久,總算弄好。葡萄慕思的味道有點奇怪,果味與鮮奶油的奶味很難完全的相容,好險有鮮果的酸甜與巧克力的苦味去中和這種不是很協調的味道。草莓作為糕點內餡真的是很搶戲,好險我葡萄戲份夠重,不然主題整個失衡了。蛋糕的形狀是半圓形的,抹上土黃色的巧克力鮮奶油很像便便,不過這次的形體比上次完整多了。一個尺寸約八吋,高約15公分的蛋糕,很快地就被六個大人分食完畢。味道再怎麼樣還好,都還是比外面的蛋糕好吃,用料紮實加上不含人工添加物(吉利丁是動物膠,我算它是食物)。外頭的蛋糕總覺得不夠深厚,也常有被一種奇怪的味道阻隔,不好吃。 外頭蛋糕我吃過最好吃的,是一間在溫州街,沒有招牌身處暗巷,看似尋常人家後門的店(在台灣e店那條,巷子對面有點二手書店,蛋糕店的紗門手把會掛小裝飾品),那才是真正糕點的味道。雖然很貴(一片蛋糕約100元左右),外表樸素(不使用多餘的裝飾),但那深沉渾厚卻又高雅的味道,才會知道什麼是蛋糕,什麼是會戀愛的味道,什麼是味覺感受的震撼。裡頭的蛋糕是個年輕的女孩烤的(有一種台大的氣質),她喜歡烘焙,於是去了法國學習,回來開了這間小到幾乎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