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抓周、週歲蛋糕及其他

我小外甥女(以下簡稱小儂)於四月初即將要過週歲生日。記得在二月下旬時,我想幫小儂烤個生日蛋糕,但不知道要做哪種口味的,剛好小儂的玩具有一種是塑膠水果,於是我們用抓周的方式,抓到什麼水果就做什麼口味的吧。


結果小儂抓到葡萄。

葡萄,這真的有點難倒我了,記得在許多的食譜中都沒看到關於葡萄蛋糕這一類的東西,但是既然已經抓了,再怎麼困難也還是要響噹噹地做下去,我畢竟是男子漢,也夠肥了,無法再承受食言的報應。總之,接下來是要想想做什麼。葡萄戚風?好怪.....,要做當然是有辦法,計算一下果汁、蛋、糖、麵粉的比例應該就做得出來,但是味道很難想像,再說做果汁口味的戚風,果味往往較弱,而且只吃戚風好單調。戚風夾葡萄果凍?蛋糕配果凍的感覺也很詭異,味道也不容易協調。後來決定做葡萄慕思,但是我沒有找到葡萄慕思的配方,雖然食譜上沒有關於葡萄口味的糕點或甜品,反正試試看就是了,再怎麼難吃也應該有個極限。

為了搭配葡萄慕思,我決定用巧克力戚風為蛋糕體,中間包慕思。但畢竟慕思也屬於鮮奶油製品,為了減膩,放了整顆的葡萄與草莓丁。蛋糕外頭用巧克力甘那許混合的鮮奶油包覆,用葡萄、草莓與薄荷葉做簡單的裝飾。後來搞了好久,總算弄好。葡萄慕思的味道有點奇怪,果味與鮮奶油的奶味很難完全的相容,好險有鮮果的酸甜與巧克力的苦味去中和這種不是很協調的味道。草莓作為糕點內餡真的是很搶戲,好險我葡萄戲份夠重,不然主題整個失衡了。蛋糕的形狀是半圓形的,抹上土黃色的巧克力鮮奶油很像便便,不過這次的形體比上次完整多了。一個尺寸約八吋,高約15公分的蛋糕,很快地就被六個大人分食完畢。味道再怎麼樣還好,都還是比外面的蛋糕好吃,用料紮實加上不含人工添加物(吉利丁是動物膠,我算它是食物)。外頭的蛋糕總覺得不夠深厚,也常有被一種奇怪的味道阻隔,不好吃。

外頭蛋糕我吃過最好吃的,是一間在溫州街,沒有招牌身處暗巷,看似尋常人家後門的店(在台灣e店那條,巷子對面有點二手書店,蛋糕店的紗門手把會掛小裝飾品),那才是真正糕點的味道。雖然很貴(一片蛋糕約100元左右),外表樸素(不使用多餘的裝飾),但那深沉渾厚卻又高雅的味道,才會知道什麼是蛋糕,什麼是會戀愛的味道,什麼是味覺感受的震撼。裡頭的蛋糕是個年輕的女孩烤的(有一種台大的氣質),她喜歡烘焙,於是去了法國學習,回來開了這間小到幾乎找不到的店。她的蛋糕味道最不同的地方在於:夠甜,以及捨得用料。台灣的糕點店通常會告訴顧客:這是減糖的,吃了比較不會胖;這是低脂的,吃了比較不會胖;餡很多,吃得到滿滿的料......,這些看似吸引人的地方,幾乎都是所謂具有古典美、經典款蛋糕變得難吃的致命傷。

要知道,蛋糕本身就是一種重油重糖的製品,本身就是不健康的東西,所以食用量原本就該有所節制,因此要吃這種甜點,而且是經典的,食用者最好先做心理建設,要不怕油、糖、蛋這些造成身體的負擔,或是小嚐即可。而且餡多所代表的意義常常僅是店家成本「或許」較高,也並不等同於美味,美味講求的比例均衡,過與不及都對美味本身有所傷害。這間店的夠甜,是因為能夠達到甜得高雅、甜得有層次並使人淺嚐即止卻意猶未盡的程度,不使人狂吃猛吞,缺乏美感;捨得用料,也不是指餡多皮薄,而是料用得精。像大家都知道的布朗尼為例,用大量低品質的巧克力跟使用正確比例的法芙娜,香味與餘韻差異甚大,我曾吃過網路上號稱團購好物的布朗尼,巧克力品質不高卻用得很多,吃起來就像吃一塊稍軟的巧克力磚,黏牙又死甜,打壞了美好的甜點時刻(巧克力不是帶給人幸福的感覺嗎?)。但即使用料如此兇猛,成本未必比使用法芙娜的布朗尼高。

扯得有點遠了。我這次做的蛋糕,當然完全不及那家小店,口味上也較接近台式,所以媽媽很喜歡,爸爸也很難得地吃了一大塊。只是既然是自己發明的組合,就無所謂什麼經典不經典的問題,慕思糖量稍減、鮮奶油的糖量也稍微控制,畢竟從蛋糕體到慕思、到甘那許鮮奶油還有水果與糖粉,甜度若不稍微斟酌,實在太膩。好險大家都滿喜歡的。

吃完了蛋糕,我們開始進行抓周。我們家從沒玩過抓周,反正就具代表性的東西排好,給小儂抓就對了。我們準備了:尺(工程師之類的...)、字典(學者之類的...)、蔥(諧音聰明,好奇怪這不是職業別吧)、雞腿(不愁吃穿,也不是職業)、薩伊德訪談錄(我姐要我隨便拿本書,我也不知道這代表什麼)、畫筆(畫家設計師之類的)、電子體溫計(代替聽診器,醫生)、1000元(投資客?)、計算機(會計銀行之類的)、鍋鏟(廚師)、嬰兒吉他玩具(音樂類職業)、印章(高官)、鞋子(愛美的女性之類的,或演藝類)......,應該還有一些但我忘了,姐姐不敢放太刺激的東西(如佛珠)。總之,一放下小儂後,她爬往那圈抓周物品,用眼睛掃過各項物品後,直接抓起了畫筆。看來她跟我姐一樣,非常具有設計與繪畫天份,姐姐笑了,姐夫哀嚎。再玩一次,她抓的是1000元,姐夫笑了。再玩一次,她抓起鍋鏟,我笑了,雖然我不是什麼有天份的待業煮飯男。

抓周很好玩,蛋糕可以吃,這個小儂的週歲真是有趣。又大姐明天想吃南瓜派,我心情大好,來做個好了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屬於我們的小秘密

 請客吃飯是一件極其快樂的事,但同時也能讓人累得筋疲力盡。毛澤東曾說:「革命不是請客吃飯」,將請客視為家庭廚房之間微不足道的小事。或許在爐灶間割烹炒炸的確比不上革命的雄壯霸氣,但要將眾位親友伺候得服服貼貼、賓主盡歡,前後所準備的事項之繁複也不容小覷。不僅要顧及食物的品質、合宜度以及風味,更要讓大家感受到飲食的歡樂以及情感的交流。 我請過幾次吃飯了,但要流暢地、從容地將準備的菜餚一一上桌還是覺得很困難。最常見到的情況還是我拿著木匙慌亂地在廚房間打轉,一邊吆喝著來吃飯的親友幫忙,一邊慌張地鬼叫。等到上菜速度被我拉慢之後,再來安慰自己說:「這樣可以聊久一點......。」 以往請客,我總是能夠使喚我的親友們,但這次不同了,這幾個顯然是來當大爺的,唯一願意幫忙的也不諳烹飪,只有端盤子的份(但很感謝他幫忙洗碗)。於是我不僅化身為忙到顛狂的瘋子,也同時是一個苦情的小媳婦......。 這次宴請的是我的秘密朋友,我們有共同的秘密,因此說起話來更能敞開心房。這次宴請,因為口味的關係,多為奶蛋類的,重複性頗高,也因此吃完有體重驟升的暈眩之感。 這篇文章已經累格3個多月了,彼時尚未鬧雞瘟,因此吃溏心蛋吃得很高興,還吃布丁跟蛋糕(遮臉)。  海鮮巧達湯。因為自己很喜歡喝,所以常常煮。這次因為偷懶,所以把蝦肉直接丟入湯裡煮,而沒有另外燙熟,導致蝦肉過老,然後我就被罵被嫌了......。  經典義式番茄布切塔。也是常做的,這次因為有個好人幫我遠從台南帶了窩在家的棍子麵包,因此我說什麼也要吃這個。麵包好,這種小前菜的滋味就特別豐富,滿口清爽馨香,讓人胃口大開。照片也是那個好人拍的,拍出來的效果就是不一樣,以後都請他來拍好了(羞)。 馬鈴薯派。非常好吃的一道,將蒸熟搗碎的馬鈴薯混何鮮奶油、雞蛋、炒過的洋蔥及培根、帕馬森起司,烤熟後再加以焗烤。不僅香氣逼人,味道也香得非常邪惡,明知道這道熱量極高,卻還是忍不住一口接一口。一邊吃還會一邊想著該怎麼把這些馬鈴薯泥都獨佔,真的是非常邪惡的食物。 溏心蛋。林文月給這美麗的蛋料理取了美麗的名字:水晶滷蛋。我這次的蛋煮得較生,僅蛋白熟,蛋黃幾乎全生,所以非常柔軟滑嫩,比嬰兒的臉龐更細緻,但因此蛋殼非常難剝。好不容易把這些小傢伙的衣服都脫光,放到裝滿放涼的滷汁的塑膠袋...

海角新年

過去幾個春節,我家和我們的親家都會共同出遊,第一次是去小墾丁的渡假村,第二次是去墾丁,第三次,也就是今年,還是去墾丁。而在非春節期間,兩家尚有去年夏季到宜蘭遊玩。 這麼多次共同出遊,最明顯感受到的,是兩家之間的相處越來越為融洽。一開始,雖然彼此都很客氣,但總是能感受到兩家之間在情感上的角力,像是言語之間總是會讓人感受到「我對你家的女兒(兒子)很好唷」或是「我們家的女兒(兒子)對你家的兒子(女兒)可是很包容唷」這類的,有點令人難堪卻又不便反駁的尷尬。但過了幾年,在我二姐和姐夫的努力,在大家越來越熟悉的情況下,這種情感上的角力也慢慢淡化了,取而代之的是「你們兩個(指我姐和我姐夫)怎麼都不怎樣怎樣」這類的話,兩家的態度顯然慢慢將自己的女婿(媳婦),真正當成自己的兒女了。雖然我想我姐和姐夫會對這類的言語感受到一些壓力,但是實際上,旁人對他們的關其實慢慢的從「監視與命令」鬆綁至「建議與妥協」了。 看到兩家有這樣的轉變,心中很開心,而且我和姐夫的弟妹也慢慢的比較有話聊了,雖然彼此的言語還很生澀,但是起碼打破了僵局,相信彼此之間的友誼也會慢慢展開。 今年住在名叫「船帆石600」(下圖一,中間白色那棟)的民宿裡,顧名思義,這間民宿正好面對著船帆石,而且位於600號。好天氣加上還不錯的景點,再加上舒適的民宿,這三天兩夜的行程,的確讓人精神放鬆了許多。 這間民宿共有三間房,兩間兩張大床的四人房,一間雙人房。四人房有獨自的衛浴設備,但二樓的四人房浴室和廁所是分開的,三樓的四人房浴室和廁所是合在一起的,但二樓的雙人房的衛浴在一樓,比較麻煩一點。我們共有10人,所以正好將整棟租下來。 這間民宿的價格不算高昂,室內的設施與服務都也還不錯,而且通風好、光線充足,實在沒什麼好挑剔的。而且屋主在前後院都有種植一些植物,看起來特別清爽。 上面幾張照片都是門口的模樣,雖然不大,但還是能感受到屋主的用心。當夜晚來臨時,路旁高聳的的路燈還是會提供適合的燈光,並不會讓人感受到黑暗,或是海洋的陰森。這時候在門前的桌椅小酌,就著海浪的潮聲,也是很舒適的。而下面的照片,則是三樓的後陽台,雖然只是小小的空間,但下午時分,這裡的陽光沒有前院猛烈,坐在這裡聊聊天,喝喝茶也是不錯的享受。 我覺得我好像在幫這間民宿打廣告哈!其實,因為我們大家都很喜歡這間民宿,日後若還來墾丁,相信也...

書櫃裡的大廚們

我小的時候,就喜歡去廚房,看著我娘洗菜切煮,那時總對於娘親可以快速地將食材切片、切絲、滾刀、剁末驚嘆不已,也很喜歡看巷口的攤子上擺著一大鍋米粉湯冒泡冒煙,油豆腐與豬肝連被擱在鍋緣的景象。那種食材與烹飪技藝的交織,像是魔術表演,也像砌磚疊牆,在可理解與不可理解之間展現美味。 不知道是對於技藝的癡迷或是對食材的好奇,從小就對烹飪很有興趣,狂熱程度儘管不及當年的小叮噹與聖鬥士星矢,也無法像小時後閱讀的《苦女淚影》、《苦女凱歌》裡頭的張莉莉,或是像寫出《南方絳雪》、《雲吞城市》、《紅燜廚娘》、《饕餮書》的蔡珠兒一樣,五、六歲就踏著板凳炒菜,但至少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就可以煎出一個漂亮半生的荷包蛋,或是煮一碗加了青菜加了蛋的泡麵。因為喜歡進廚房,也見證到我外婆的「炒米仔」、「蘿蔔糕」、「咖哩飯」的做法;「炒米仔」是一種將生米與砂糖炒成脆硬香甜的傳統點心,可保存良久,儘管堅硬如石,但米香與糖香使這點心非常好吃;而蘿蔔糕與咖哩飯的做法與目前做法大同小異,只是蘿蔔糕的蘿蔔含量高,蘿蔔味重,咖哩一定要用「印度咖哩」與大量洋蔥......。我們並未紀錄外婆的食譜,殊為可惜,上頭三項點心菜餚的做法我也只是依稀記得。想到現在煮咖哩,不怕麻煩地自己調咖哩粉配方、炒焦糖洋蔥、炒麵粉......,卻從未試著作過外婆的做法,或許未來應該試著做做看,或許我娘會喜歡。 總之,在經過了掛著黃鼻涕玩紅綠燈的幼稚年代之後,我上了國中、上了高中、進了大學,中途開發了多項興趣,遂荒廢廚藝,淪為返家只知靠妖的飯來張口之徒。大學畢業以後,隻身至台中讀書,因東海夜市吃食粗糙,乏善可陳,食之不僅煩膩,也令人憤怒,是以購入卡式爐,嘗試用拙劣的廚藝堵住愛靠妖的肚腹,遂重拾烹飪的興趣。 之後因緣際會地以當代台灣的飲食散文作為研究主軸,滿書的菜餚食物,越讀越餓,於是我煮,用力煮,用飽脹的胃袋提振研究的精神。在這段時間,除了購買文本、理論書籍之外,也開始買食譜。賃租的小房子沒有設備,老實說,一般的菜色都很難煮,遑論食譜上那些精緻美麗的西點西餐。當時買食譜,不知道是因為貪圖美麗的食物照片,還是出現買了食譜廚藝就會進步的自我催眠,但也從這個時候開始,才漸漸明白食譜如何閱讀,如何透過揣摩判別這食譜的味道大致如何。於是便越來越喜歡蒐集那些大廚精湛的手藝,食譜也越來越多了。幸虧經過多年的中文系訓練,買書越來越懂得節制,不再恣意亂買。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