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人在很早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未來要走什麼樣的路:繼承家業、實踐夢想或是明白自己未來要投身的方向。在這方面,我是非常駑鈍的。一方面的原因是我的興趣很廣,舉凡唱歌、烹飪、烘焙、繪畫、書寫等等都有相當程度的興趣,什麼都摸一點,但什麼都不專精。另一方面,大概是父母總不支持我的決定吧。
他們總認為,在銀行、在學校、在辦公室的工作總是好過在廚房、在市場。或許是我幼年經歷了較多的創傷(與我姊姊們相較,我目睹了更多的悲慘現場),對父母的重視,讓父母的意見在我身上常有他們想像不到的束縛力(他們一直覺得我叛逆不聽話)。所謂束縛,並不是漫畫中的禁錮咒術或綑綁那類失去行為能力或強迫暫停(好中二),而是他們的意見與我的想法相衝突的時候,我會比他們想像得更在意。
更清楚地來說,因為我是一個我行我素的人,所以他們的意見在我身上發酵的方式是,我會用一種折衷的方法來試圖同時滿足「我」與「父母」這兩方的要求。我不會照單全收父母的意見,也不會完全視若無物。也因為在這樣拉扯下,我做出的決定往往不是最好的決定,而是「比較和平的決定」。
但隨著年齡的增長,年近40的我終於也讓父母覺得有點焦慮了,焦慮什麼?焦慮我的未來,是以在2018年開始,我有感受到父母的鬆綁,控制狂的父母似乎比較願意稍微鬆開他們的雙手,讓我做我想要的決定。我在結束了零售業的工作後,經過長時間的休息、運動後,到勞動力發展署上課,沒有什麼困難的考到了中餐丙級證照之後,在年後到台北工作。租在我姊姊家的樓上,彼此也有照應。
大概在10年前,我們舉家遷移桃園八德,在八德的日子大概是我們生活史中,最太平的日子。大姊以前不曉得在哪裡算的命,說我們家要和諧、要賺錢都必須分開生活,如果一直彼此糾纏在一 起,終將在爭吵紛擾中度過。對此說法,我有點信也有點不信,但看著父母日漸衰老,再怎麼遠遊也必須要回家陪伴的吧。
我的身分證開頭是M(南投),但對幼年就舉家遷移到中永和的我而言,永和更像我的原鄉,我的青少年都是在這度過,我清楚記得在學校哪間教室上課,記得從學校回家的路線、記得沿途的風景,也看到都市的發展變遷,也能回憶起在這個城市的各個角落所發生的事情,也記得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不起了誰、憎恨了誰。
因此從永和到八德,對我而言很像在建立新原鄉(我還能記得當時媽媽爸爸那個開心的模樣),現在我回到了永和,在地理上便很像兜了一個圈,心裡也是。我就業都是住在八德,唯獨這次是在永和,因此特別緊張。而工作,終於也回到了餐飲業,總算也是求仁得仁。
只是這條路真的花了太多時間,但或許就像朋友布丁說的:「做過的每個事情都會在某個時間點發揮到」,雖然兜了許多圈,但我糾結的前半生,也可能會在家人祝福下得到好的結果。
註:今天休假回八德,正好媽媽在準備午餐,她料備好但還沒煮。她說有買到天然曝曬的菜脯,還有半顆爸爸種的高麗菜,另外她山藥湯想加枸杞煮。所以我代勞,幫她煮了山藥甜湯,沒有米酒,所以我滴了幾滴蘭姆酒,提香效果也不錯。高麗菜大火水炒,1分鐘不到就可以起鍋,青脆鮮甜。菜脯炒蛋,媽媽菜脯沒泡水去鹽,吃起來挺鹹XD
留言